太多溝通
對於梁文道的《太多溝通,太多我執,太少正念》太有同感。
自從有了facebook、微博,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。我當然很清楚社交網絡的好處,輕易與舊朋友聯絡、與新朋友熟絡、尋找志同道合的網友,也是我分享音樂和時事最有效的平台。於是久而久之,花在上面的時間越來越長,如果是增長知識也是無妨,但實際上每天在吸收的,七成是現實生活中我沒興趣沒必要知道的閒事,誰家煮了薯仔雞翼,誰三天沒痾屎,誰的胸部大得穿不下一般的比堅尼。當然我不是指責別人,因為也好肯定別人看我的分享,也有同樣的感覺。本來,我跟facebook那854個「朋友」,應該有一半以上是早該失去聯絡的。現在add了才發現,有些關係我根本不想維繫,但悄悄的把別人unfriend,在這個年代好像太無禮(雖然我不是未做過)。
然後我也會問自己,到底我每次按下share的時候,為的是甚麼?所謂「分享」,究竟有甚麼目的?認同?炫耀?被like?在真實世界面對朋友的時候,可能不用想太多,因為你對著眼前的人,你會衡量大家的熟稔程度、共同語言,從而選擇分享甚麼。但對著facebook那些亂七八糟的朋友,你又怎樣決定分享甚麼、分享得多私人才合適,所以近來也不斷提醒自己,每一次按share,其實都不該衝動。
事實上,facebook還好,有能耐的話總能暗暗的在旁觀察不被打擾,近年越碰越少的,是instant messenger。上班都算了,一回到家就想與世隔絕,msn已經完全不上,facebook chat已disable,只有熟朋友的google talk近來也不太常上了,總之就像是上班用盡一切社交精力般,回到家就想關掉自己。最後,我其實想說instant messenger還不是最衰,至少你不喜歡的時候可以把它關掉,但iPhone上的whatsapp才叫我最感痛苦。完全處於被動狀態,無論是凌晨還是大清早,工作還是休息,總之別人心血來潮,電話就會叮個不停。只有一個方法,就是移除這個app,有一天當我覺得它再沒意義,也許真的會把它移除。
梁文道:「我們之所以溝通往往不是為了有什麼必須溝通的事,而是反過來為了溝通而溝通,就像沒什麼話可說的人遇上了只好聊聊天氣一樣。這不是「妄語」是什麼?」
自從有了facebook、微博,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。我當然很清楚社交網絡的好處,輕易與舊朋友聯絡、與新朋友熟絡、尋找志同道合的網友,也是我分享音樂和時事最有效的平台。於是久而久之,花在上面的時間越來越長,如果是增長知識也是無妨,但實際上每天在吸收的,七成是現實生活中我沒興趣沒必要知道的閒事,誰家煮了薯仔雞翼,誰三天沒痾屎,誰的胸部大得穿不下一般的比堅尼。當然我不是指責別人,因為也好肯定別人看我的分享,也有同樣的感覺。本來,我跟facebook那854個「朋友」,應該有一半以上是早該失去聯絡的。現在add了才發現,有些關係我根本不想維繫,但悄悄的把別人unfriend,在這個年代好像太無禮(雖然我不是未做過)。
然後我也會問自己,到底我每次按下share的時候,為的是甚麼?所謂「分享」,究竟有甚麼目的?認同?炫耀?被like?在真實世界面對朋友的時候,可能不用想太多,因為你對著眼前的人,你會衡量大家的熟稔程度、共同語言,從而選擇分享甚麼。但對著facebook那些亂七八糟的朋友,你又怎樣決定分享甚麼、分享得多私人才合適,所以近來也不斷提醒自己,每一次按share,其實都不該衝動。
事實上,facebook還好,有能耐的話總能暗暗的在旁觀察不被打擾,近年越碰越少的,是instant messenger。上班都算了,一回到家就想與世隔絕,msn已經完全不上,facebook chat已disable,只有熟朋友的google talk近來也不太常上了,總之就像是上班用盡一切社交精力般,回到家就想關掉自己。最後,我其實想說instant messenger還不是最衰,至少你不喜歡的時候可以把它關掉,但iPhone上的whatsapp才叫我最感痛苦。完全處於被動狀態,無論是凌晨還是大清早,工作還是休息,總之別人心血來潮,電話就會叮個不停。只有一個方法,就是移除這個app,有一天當我覺得它再沒意義,也許真的會把它移除。
梁文道:「我們之所以溝通往往不是為了有什麼必須溝通的事,而是反過來為了溝通而溝通,就像沒什麼話可說的人遇上了只好聊聊天氣一樣。這不是「妄語」是什麼?」
Comments
很大程度是職業驅使。我需要接收很多資訊和深入認識社交網絡,無可避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