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惜世界急速變奏 甚麼都給這巨輪沒收
(更多相片請看這裡)
因為一齣《歲月神偷》,紅了永利街。有人說,香港人只懂跟風。我想,這種懷舊風,有得跟就跟吧,至少給重建局一點壓力,就算救不回,別又將它翻新成玻璃幕牆大廈也好。
從報章看到永利街的相片,已覺得震撼得不得了,親身來到,更深深感受這裡的美。永利街是短短的一條街,街頭的唐樓群其實只有四五幢,樓高四層,正面有騎樓,有些更有綠色的窗框和門框,這種綠,一看到就想起香港的六十年代。要是你問我為甚麼覺得這些唐樓是美,我也不懂得答,也許因為罕有,也許因為這裡有手寫的門牌,也許因為建築物的配色來自居民內心的美學觸覺,也許因為一個門鈴一個信箱也是文物,也許因為這些建築物外牆容得下晾衫內衣褲,也容得下頑強生長的雜草。
永利街附近,有雜貨店、廟宇、香港醫學博物館、青年會會所,中式傳統或者西式風格,統統都很美。一個人逛了半個下午,拍了些照片,感覺很快樂,很滿足。
我喜歡舊建築物,同時明白真正在這裡生活的人,面對的衛生、治安、樓宇結構等問題可能頗困擾(當然也可能住咗幾十年都冇乜感覺),講保育也許只是我們一廂情願。我明白,但我惋惜,也不希望香港每一個重建項目,都是以拆樓迫遷為始,以賣給地產商起豪宅作結。
喜歡舊建築,喜歡小社區,喜歡由經驗和感情累積而產生的事物,純屬個人感受。正如我討厭幻彩詠香江,討厭要登記訪客身分證的私人住宅,討厭一式一樣的領匯商場,厭倦沒有天空的市區。我無力改變社會的發展,只求和而不同。興建屏風樓的時候,可否尊重安於耕種生活的人?拆除舊樓之前,可否聽聽居民的感受?舊建築小社區不一定要成為主流價值,只要你肯讓它在中環鬧市邊緣像雜草一樣生長,已經很好了。
也許我是個太多情的小市民,但每次走在舊區,我就有一種很強烈的感覺,我實在很愛這個地方。即使政治環境越來越像大陸,即使在網上越來越不能暢所欲言,即使十世都爭取不到民主,即使空氣太污染氣候太潮濕,即使車太多人太多說話又太大聲,我仍然會因為一兩幢很漂亮的建築物,因為一兩個陌生人的熱情舉動,對這個小小的城市繼續傾心。
Comments